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進口冷鏈食品安全再度被推至風口浪尖。11月15日,西安市疾控中心在閻良區一份進口冷凍豬肉外包裝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兩天前,蘭州市城關區焦家灣冷凍廠一份進口冷凍蝦內包裝樣本核酸陽性。
記者經梳理發現,僅13日、14日、15日三天,已累計共有包括西安、蘭州等在內的8地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產地覆蓋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國家。而自今年6月以來,北京、遼寧、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廣東、陜西、江蘇等10余省份,都曾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測出核酸陽性。
在眾多進口食品中,包括生鮮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品類高度依賴冷鏈物流。疫情之下,與冷鏈物流相伴而來的正是潛在的感染風險。
據新聞1+1,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介紹,新冠病毒喜歡冷的環境,溫度越低,病毒存活時間越長。冷鏈環境為病毒提供了比較好的生存環境,所以冷鏈為病毒提供了遠距離傳送的載體。特別是隨著北半球冬季到來,溫度降低,病毒存活時間更長。
其實不止近兩日,此前,天津、青島、大連等地的局部疫情也均與進口冷鏈食品有關。事實上,近期全國多地局部疫情源頭也都指向進口冷鏈。進口三文魚、厄瓜多爾冷凍南美白蝦等冷鏈食品也屢次被檢出攜帶新冠病毒。
針對潛在風險,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交通運輸部于11月13日印發了《公路、水路進口冷鏈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術指南》。全國各地也陸續上線冷鏈溯源系統。
“目前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貨品,所占整體貨品比重來說還是相當小的部分,因此對于民眾來說,不用過分緊張”,秦玉鳴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他指出,對于普通市民,現階段建議大家還是要做好日常防范,對于購買的生鮮冷凍食品,到家后可優先對于外包裝進行清洗滅菌,并及時清潔雙手,未清潔的雙手避免直接碰觸眼、口、鼻等部位。在食用的過程中,建議盡量烹飪煮熟后再食用。
冷鏈風險如何防控?
11月12日,海關總署表示,全國海關進一步加大了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力度:
一是進一步強化源頭管控,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個國家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磋商。
二是暫停出現員工聚集性感染企業的產品輸華,涉及20個國家99家生產企業。
三是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風險監測,共抽樣檢測樣本873475個,檢出核酸陽性結果13個。
四是檢出陽性后實施緊急預防性措施。
吳尊友:除了進口冷鏈,這些貨物也有傳播風險
除了冷鏈,吳尊友還表示,境外貨物應該都做到批批檢測。
吳尊友表示,新的研究發現,原本以為只有冷鏈運輸環節作為新冠病毒載體,實際上進入冬季以后,很多貨物運輸也產生了類似于冷鏈運輸的環節。所以,除了冷鏈以外,其他涉及到國外的貨物也要加強檢測。
他介紹,首先,冬季所有的境外輸入,包括物品的環境、物品外包裝、物品本身都要進行檢測,要做到批批檢,增加抽樣比例;
第二、要對傳送、運輸國際物品的載體,包括集裝箱進行環境采樣;
第三、對從業人員定期進行核酸檢測,以便疫情還在萌芽階段就予以撲滅;
第四、在管理方面,要加強行業監督管理,使得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此外還要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防控意識。
只有貫徹這些措施,才能堵住物品作為載體把病毒傳入中國的渠道。
二維碼